close

#1如何養成好習慣,戒除壞習慣

 

本書「原子習慣」以直接了當「原子」二字來形容習慣這件事情,這些習慣都是人以過往的經驗,積沙成塔,累積起來的細微動作─一早為了清醒,必須要喝的那杯咖啡;中午在公司吃完午餐後,跟同事愉快的聊天直到午休結束;回到家躺在沙發上後,立即拿起手機準備打開YOUTUBE看影片等,自己與他人人生的差距,就是在這一個個的瑣碎選擇中,累積長時間後所造成的巨大鴻溝。

 

很多人受困於「明明想要養成好習慣,卻常常破功無法持續」、「壞習慣一直無法改善」這兩個課題中,這是因為,人性天生懶惰,且行動的宗旨都是希望對自己有利,這個效益比起在未來發酵,人們更喜歡在「當下」就有效果。所以,人們會挑相較比較簡單輕鬆,且對現況有利的事情優先處理,尤其明明知道好習慣對未來會有助益,但就現況來看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,自然就會選擇對現況比較有利(但不見得對未來有益)的事情去做。舉個例子,小明已經下定決心,打算在下班之後進修英文,也立即上網買好了成人美語的教材,並且已經送到家裡。但小明回到家後,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腦,然後點開了NETFLIX,然後開始收看美劇「冰與火之歌」,過了幾天,小明覺得這樣不行,今天一定要忍耐不看冰與火之歌,吃完飯後,翻開英文課本,看了幾句例句,發現好多單字都不會,於是放棄念英文,又點開了NETFLIX頁面,一不小心,一個晚上又過去了。一般來講,讀自己不熟悉的語言(英文),絕對是比看高潮迭起的美劇還要辛苦,且英文程度的進步,不是一下子就能夠一蹴可幾的,小明為了獲得當下的輕鬆感,選擇了看冰與火之歌,而不是唸英文。書中指出,人們追求的是立即性的滿足,當下確定有的獎賞,對人類來說,其價值通常比未來可能有的價值要來的高。但法國的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‧巴斯夏,對這個問題下了一個很貼切的註腳:「當立即的結果令人喜歡,後來的結果常常就會帶來災難。」

 

如何養成好習慣,改掉壞習慣,其實重點在於「要讓好習慣容易執行,要讓壞習慣難以持續」,這靠的並不是自己的自制力,反倒是如何以有形的方式,安排自己的生活。首要,必須要先明確的知道自己某個習慣的養成,是因為做了什麼樣的「動作」,以前面的例子,回到家後,小明吃完飯後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打開電腦的電源鍵,然後滑鼠習慣性的就會點開NETFLIX頁面。也就是「打開電源鍵」這件事情,很自然的連結到下一個動作「點開NETFLIX」頁面,這就是本書中所提到的「習慣堆疊」。在了解自己的生活型態後,就要改變習慣發生的觸發提示,這時候就要開始「改變環境」,要養成好的習慣,就要決定在合適的時間、地點,以一個動作來提示自己要開始好習慣,同時要讓這個行為變得有吸引力、並且容易施行,壞習慣的部分,則要把壞習慣的提示自所處的環境中去除,反過來讓壞習慣失去吸引力,且增加執行壞習慣的難度。以上面的例子來說,如果發現自己很容易一回家就打開電腦,那就把電腦直接拿到外面,不讓自己在房間內有使用電腦的機會(提示移除),或者把電腦電源線、鍵盤都拿掉,讓自己在使用電腦前的前置步驟很多,沒辦法一點開電源鍵就馬上使用(增加難度),戒掉使用電腦看影片的習慣;要念成人美語,就把成人美語教材都拿出來,最好是放在桌上,全部堆在房間最顯眼的地方,就會培養出「一坐到桌前」,就會不知不覺的就會把書拿起來看的習慣(提示顯現),並且告訴自己,一天念兩頁就夠了,降低讀英文的門檻(容易施行)。

 

本書當中把如何養成好習慣及戒除壞習慣,分成四個法則,除了以理論說明人的行為模式和這些法則如此設計的用意外,也以實際例子佐證,並且說明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,這四個法則分別是:
 

一、讓提示顯而易見:覺察自己的行為,並且塑造適合養成良好習慣的環境!(這段我覺得很重要,因為書中說比起激勵,一個好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養成好習慣)
二、讓習慣有吸引力:綑綁習慣,做完目前的習慣後,執行我需要的習慣,做完我需要的習慣後,執行我想要的習慣。例如,如果想要閱覽臉書,但又想運動的情況,可以再拿出手機後,做深蹲五下(需要),再閱覽臉書(想要)
三、讓行動輕而易舉:要能養成好習慣,就要讓習慣很容易施行(最小努力原則),而且要可以重複施行(讓起步就只是起步,不要要求完美)
四、讓獎賞令人滿足:習慣的結尾要有成功的感覺,例如,如果要維持運動習慣,最好是在運動後要有好的獎賞(例如享受讓人舒服的泡泡浴),且這個獎賞要能夠強化身分認同,不能與之牴觸(例如如果運動後獎賞是吃大餐那就不行了)

 

這本書將人們的習慣養成源頭、如何養成好習慣、及避免壞習慣,佐以分析及舉例,而且講的很具體,不會有打高空的感覺,非常推薦!

arrow
arrow

    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